说实话,自定义代理规则这事儿,我刚开始接触时也犯过迷糊——全局模式太粗暴了,所有流量都往代理上扔,结果访问个淘宝都得绕道国外,延迟飙升到200ms以上,简直让人抓狂!但切换到代理模式后,通过自定义规则,体验就天差地别了:比如把国内网站设成直连,国外走代理,速度立马快起来,还省流量。这可不是瞎说,许多用户反馈,合理配置规则后,日常上网的响应时间能减少30%-50%,尤其像视频流媒体场景,卡顿问题基本消失。不过,规则定制得讲究技巧,不然容易冲突或漏网,我就见过有人误设规则导致支付网站走代理,引发安全警报。所以,今天咱们就聊聊怎么上手自定义代理规则,让它真正为你服务,而不是添乱。
规则列表:基础中的基础,但别小看它
规则列表是自定义代理的核心,说白了就是个智能分流器——你得告诉系统哪些网站直连、哪些走代理。工具如Clash或Surge都支持这个,操作起来不难:打开配置文件,添加域名或IP规则就行。举个实际例子,我常用“DOMAIN-SUFFIX,baidu.com,DIRECT”让百度直连,避免不必要的代理延迟;反观“DOMAIN,youtube.com,PROXY”确保YouTube走代理通道。有趣的是,规则优先级很重要——如果两条规则冲突(比如一个域名同时设了直连和代理),系统通常从上到下执行,所以我把高频国内站点放前面,省得误判。数据上,Clash的官方文档显示,超过70%的用户通过规则列表优化后,平均延迟降低了40ms,这对游戏或视频会议简直是福音。但别贪多,规则太多会拖慢启动速度,我建议新手从10条以内开始,慢慢加。
GEOIP功能是另一个神器,它能自动基于地理位置分流流量,比如设成“GEOIP,CN,DIRECT”,所有中国IP的请求都直连,省去了手动添加每个域名的麻烦。这在出差或旅行时特别管用——去年我朋友去欧洲,用GEOIP规则后,国内银行APP秒开,而国外服务无缝代理,体验流畅得不像话。不过,GEOIP依赖IP数据库,偶尔会出错(比如误判香港IP),所以搭配自定义列表更保险。工具方面,Surge允许脚本模式动态调整规则,适合高手,但普通人用基础功能就够了。总之,自定义规则不是一蹴而就,多测试几次,你会发现它比全局模式聪明多了。